English

农业产业化:立足本地走出本地

1998-05-04 来源:光明日报 秦德文 我有话说

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,依靠科技进步,对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、一体化经营,简单地说,就是种、养、加一条龙,贸、工、农一体化。这个过程,是被困在田地里的农民适应市场的过程,是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过程,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和建设的过程。

在过去的20年里,首先是联产承包责任制,释放了农民的极大热情和生产积极性,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;接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农民与都市展开了工业生产的竞争,尝到了“无工不富”的甜头。而农业产业化相对前两次变革而言,则是一次更大的进步,因为它的特点是发挥地区优势,使资源的利用得到充分的发挥,从而做到立足本地,走出本地。

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进展缓慢,原因很多,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。一是小农经济观念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男耕女织,夫唱妇随,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,造就了不思进取、小富即可的精神状态:“手拿包芦谷(玉米棒子),脚踏一盆火,除了皇帝就是我。”二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。上级叫种什么就种什么,生产资料到供销社买,产出粮食往粮站卖。三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,习惯于循规蹈矩,害怕冒风险,即便是农闲时节也不愿出去闯荡,总以为“在家千日好,出门万事难”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,如果广大农民缺乏市场观念,远离市场竞争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,因此各级党委、政府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,引导农民转变观念,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。

其次是要提高科技水平。只有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,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和加工业的效率和效益,产业化才能真正落实。笔者考察过丹麦的农业,启发很大。丹麦580万人,农业人口不到10%,可每年却饲养奶牛250万头,每头年产奶7500公斤;生猪出栏量为1800万头,而且作为生猪饲养质量的三个指标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,料、肉比是2.6∶2.86;月增重850—1085克;瘦肉率高达60%左右。丹麦对农业实行“绿色证书”制度,并坚持不懈地抓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提高,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。笔者曾在养牛第一大区阜阳地区工作过,那里的养牛已形成了产业链:从牛种改良、饲料加工到千家万户饲养,从黄牛上市、屠宰到皮革加工,直至牛粪生产蘑菇、余渣还田。

第三,要努力培育和扶持农村的中介组织。这种中介组织是联系农村与城市、农民与市场的桥梁,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向农民传送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,二是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,加快农产品的流通。安徽省亳州市历来有种植药材的传统,现在已形成巨大的产业,并形成了一个近10万人的销售队伍,近百亿元的销售额;这里的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,它的信息中心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中药材品种、产量、价格信息发布给药农、药商,做到“买全国的,卖全国的”。安徽省颍上县谢桥镇的兔毛市场也很大,年销售兔毛2000吨。为了实现专业化,谢桥镇政府按自愿的原则组织了一支两、三万人的“拔毛队”,三、五个人一组主动上门服务,他们很快就能解决一个家庭、一个养殖场多少天才能解决的问题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,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。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形成销售网络,而且能够把科技知识、市场信息带回本地,中介组织的完善,将使农业产业化形成市场+中介组织+农户的基本模式。

第四,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。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基础,进而带动加工业和流通业的发展,因此,只有利用资源进行区域化合理布局,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商品基地。农产品的流通应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,以批发市场为中心,建成一个结构完整、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。还要积极发展资金市场、劳务市场、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,为推进产业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。

(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、省委统战部部长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